当人工智能(AI)模型的参数规模突破万亿、计算能力以每秒百亿亿次(FLOPS)计量时,一个被忽视的核心瓶颈正浮出水面——数据。Chainbase在其最新技术博客《Building the Hyperdata Network for AI》中深刻指出:AI产业的下一场革命,将不再由模型架构或芯片算力驱动,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将碎片化的人类行为数据转化为可验证、结构化、AI-ready的资本。这一洞察不仅揭示了当前AI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更勾勒出一个全新的“DataFi时代”图景——在这个时代,数据不再是技术的副产品,而是像电力、算力一样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的核心生产要素。
从算力竞赛到数据饥荒:AI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AI的发展长期被“模型-算力”双核驱动。深度学习革命以来,模型参数从百万级(如2012年的AlexNet)跃升至万亿级(如GPT-4),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据OpenAI数据,训练一个先进大语言模型的成本已超过1亿美元,其中90%用于GPU集群租赁。然而,当行业将目光聚焦于“更大的模型”和“更快的芯片”时,数据的供给侧危机正悄然来临。
Chainbase在博客中尖锐指出:人类生成的“有机数据”已触及增长天花板。以文本数据为例,互联网公开可爬取的高质量文本(书籍、论文、新闻)总量约为10^12词,而一个千亿参数模型的训练需消耗约10^13词级别的数据——这意味着现有数据池仅能支撑10个同等规模模型的训练。更严峻的是,重复数据、低质量内容占比超过60%,进一步压缩了有效数据供给。当模型开始“吞噬”自身生成的数据(如AI写的文章、AI生成的图像)时,“数据污染”导致的模型性能退化已成为行业隐忧。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AI产业长期将数据视为“免费资源”,而非需要精心培育的“战略资产”。模型和算力已形成成熟的市场化体系——算力有AWS、GCP等云平台按FLOPS计价,模型有API接口按调用次数收费——但数据的生产、清洗、验证、交易仍处于“蛮荒时代”。Chainbase强调:AI的下一个十年,将是“数据基础设施”的十年,而加密网络的链上数据,正是解开这一困局的关键钥匙。
链上数据:AI最需要的“人类行为数据库”
在数据饥荒的背景下,加密网络的链上数据正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与传统互联网数据(如社交媒体帖子、电商评论)相比,链上数据天然具备“激励对齐”的真实性——每一笔交易、每一次合约交互、每一个钱包地址的行为,都与真实资本直接挂钩,且不可篡改。Chainbase在博客中将其定义为“互联网上最集中的人类激励对齐行为数据”,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真实世界的“意图信号
链上数据记录的不是情绪化的评论或随意的点击,而是用真金白银投票的决策行为。例如,一个钱包在Uniswap上兑换资产、在Aave上抵押借贷、在ENS上注册域名的行为,直接反映了用户对项目价值的判断、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策略。这种“用资本背书”的数据,对训练AI的决策能力(如金融预测、市场分析)具有极高价值。相比之下,传统互联网数据中充斥着“噪音”——如社交媒体上的虚假点赞、电商平台的刷单评论,这些数据不仅无法训练出可靠的AI模型,反而会误导模型判断。
可追溯的“行为链”
区块链的透明性使得用户行为可被完整追溯。一个钱包地址的历史交易、交互过的协议、持有资产的变化,构成了一条连贯的“行为链”。例如,通过分析某地址从2020年至今在DeFi协议中的操作,AI可以精准识别其是“长期持有者”“套利交易者”还是“流动性提供者”,并据此构建用户画像。这种结构化的行为数据,正是当前AI模型最稀缺的“人类推理样本”。
开放生态的“无许可访问
与传统企业数据(如银行交易记录、电商用户数据)的封闭性不同,链上数据是开放且无需许可的。任何开发者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或数据API获取原始数据,这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无壁垒”的数据源。然而,这种开放性也带来了挑战:链上数据以“事件日志”形式存在(如以太坊的ERC-20 Transfer事件、Uniswap的Swap事件),是非结构化的“原始信号”,需要经过清洗、标准化、关联才能被AI模型使用。Chainbase指出,目前链上数据的“结构化转化率”不足5%,大量高价值信号被埋没在数十亿条碎片化事件中。
Hyperdata Network:链上数据的“操作系统”
为解决链上数据的碎片化问题,Chainbase提出了Hyperdata Network——一个专为AI设计的“链上智能操作系统”。其核心目标是将分散的链上信号转化为结构化、可验证、实时可组合的AI-ready数据。
Manuscript:开放数据标准,让AI“读懂”链上世界
链上数据的最大痛点之一是“格式混乱”——不同区块链(如以太坊、Solana、Avalanche)的事件日志格式各异,同一协议的不同版本数据结构也可能变化。Manuscript作为开放的数据schema标准,统一了链上数据的定义和描述方式。例如,它将“用户质押行为”标准化为包含staker_address、protocol_id、amount、timestamp、reward_token等字段的结构化数据,确保AI模型无需适配不同链或协议的数据格式,直接“读懂”数据背后的业务逻辑。
这种标准化的价值在于降低AI开发的摩擦成本。假设一个团队要训练“DeFi用户行为预测模型”,传统方式需要分别对接以太坊、Polygon等多条链的API,编写不同的解析脚本;而基于Manuscript,所有链上数据已按统一标准预处理,开发者可直接调用“用户质押记录”“流动性提供记录”等结构化数据,大幅缩短模型训练周期。
AI模型对数据的核心要求是“可信”——如果训练数据被篡改或污染,模型输出将毫无价值。Hyperdata Network通过以太坊的AVS(Active Validator Set)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AVS是以太坊共识层的扩展组件,由60万+ ETH抵押的验证者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负责对链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当Hyperdata Network处理一条链上事件时,AVS节点会交叉验证数据的哈希值、签名信息和链上状态,确保输出的结构化数据与原始链上数据完全一致。
这种“加密经济学保障”的验证机制,解决了传统数据集中式验证的信任问题。例如,某AI公司若使用中心化机构提供的链上数据,需信任该机构未篡改数据;而使用Hyperdata Network,数据的真实性由去中心化的验证者网络背书,且任何篡改行为都会触发智能合约的惩罚机制(如扣除抵押的ETH)。
Chainbase DA:高吞吐量的数据可用性层
AI模型,尤其是实时交互的AI应用(如交易机器人、智能客服),需要低延迟、高吞吐量的数据供给。Chainbase DA(Data Availability)层专为这一需求设计,通过优化数据压缩算法和传输协议,实现每秒数十万条链上事件的实时处理。例如,当Uniswap上发生一笔大额交易时,Chainbase DA能在1秒内完成数据提取、标准化和验证,并将结构化的“大额交易信号”推送给订阅的AI模型,使其能够及时调整交易策略。
高吞吐量的背后是模块化架构——Chainbase DA将数据存储与计算分离,数据存储由分布式节点网络承担,计算则通过链下Rollup实现,避免了区块链本身的性能瓶颈。这种设计使得Hyperdata Network能够支撑大规模AI应用的实时数据需求,如为 thousands of trading agents 提供同时在线的链上数据服务。
DataFi时代:当数据成为可交易的“资本”
Hyperdata Network的终极目标,是推动AI产业进入DataFi时代——数据不再是被动的“训练素材”,而是主动的“资本”,可以被定价、交易、增值。Chainbase在博客中类比:“就像电力以千瓦计价,算力以FLOPS计价,数据也必须被评分、排名、估值。”这一愿景的实现,依赖于Hyperdata Network将数据转化为四种核心属性:
结构化:从“原始信号”到“可用资产”
未经处理的链上数据如同“原油”,需经过提炼才能成为“汽油”。Hyperdata Network通过Manuscript标准将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例如将“钱包地址A在时间T向协议B存入X个代币”拆解为包含用户画像、协议属性、资产类型、时间戳的多维数据。这种结构化使得数据可以被AI模型直接调用,就像调用API接口一样简单。
可组合:数据的“乐高积木”
在Web3中,“可组合性”催生了DeFi的爆发(如Uniswap+Aave+Curve的组合创新)。Hyperdata Network将这种理念引入数据领域:结构化数据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自由组合。例如,开发者可以将“用户质押记录”(来自Lido)与“价格波动数据”(来自Chainlink)、“社交提及量”(来自Twitter API)组合,训练出“DeFi市场情绪预测模型”。这种组合性极大拓展了数据的应用边界,让AI创新不再受限于单一数据源。
可验证:数据的“信用背书”
通过AVS验证的结构化数据,会生成唯一的“数据指纹”(哈希值),并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任何使用该数据的AI应用或开发者,都可以通过验证哈希值确认数据的真实性。这种“可验证性”使得数据具备了信用属性——例如,一个标注为“高质量交易信号”的数据集,其历史准确率可以通过区块链上的哈希记录追溯,用户无需信任数据集提供者,只需验证数据指纹即可判断数据质量。
可 monetize:数据的“价值变现”
在DataFi时代,数据提供者可以通过Hyperdata Network将结构化数据直接变现。例如,一个团队通过分析链上数据开发了“智能合约漏洞预警信号”,可以将该信号包装成API服务,按调用次数收费;普通用户也可以授权共享自己的匿名化链上数据,获得数据代币奖励。Chainbase的生态系统中,数据的价值由市场供需决定——高准确率的交易信号可能定价更高,而基础的用户行为数据则可能按次计费。
Chainbase的实践:5000亿次调用背后的DataFi基础设施
Chainbase并非从零开始构建Hyperdata Network,而是基于其现有的数据基础设施升级而来。博客中披露的核心数据显示了其行业领先地位:5000亿+数据调用、20000+开发者社区、8000+项目集成。这些数字背后,是Chainbase多年来在链上数据领域的深耕。
例如,DeFi协议Aave通过Chainbase的API获取用户借贷行为数据,优化了其风险评估模型;NFT市场Blur利用Chainbase提供的“地板价趋势数据”开发了智能定价功能;传统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通过Chainbase接入链上数据,用于加密资产的市场分析。这些实践验证了Hyperdata Network的核心价值——让链上数据像水电一样,成为AI和Web3应用的基础设施。
未来,Chainbase计划进一步扩展Hyperdata Network的覆盖范围,支持更多区块链网络(如Cosmos生态、Polkadot平行链),并开发“数据评分协议”——通过AI模型自动评估数据集的质量(如准确率、时效性、稀缺性),为DataFi市场提供标准化的定价基准。当数据的质量可量化、价值可交易时,一个全新的“数据资本”生态将加速形成。
结语:数据革命,AI的下一个十年
当我们谈论AI的未来时,往往聚焦于模型的“智能程度”,却忽视了支撑智能的“数据土壤”。Chainbase的Hyperdata Network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AI的进化,本质是数据基础设施的进化。从人类生成数据的“有限性”到链上数据的“价值发现”,从碎片化信号的“无序”到结构化数据的“有序”,从数据的“免费资源”到DataFi的“资本资产”,Hyperdata Network正在重塑AI产业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DataFi时代,数据将成为连接AI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交易代理通过链上数据感知市场情绪,自主dApp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优化服务,普通用户则通过共享数据获得持续收益。正如电力网络催生了工业革命,算力网络催生了互联网革命,Hyperdata Network正在催生AI的“数据革命”。而Chainbase,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者。
Chainbase在博客结尾写道:“下一代AI-native应用不仅需要模型或钱包,还需要无需信任、可编程、高信号的数据。我们正在构建它。”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愿景,更是AI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当数据终于被赋予应有的价值,AI才能真正释放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