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曼昆品牌部

开篇语

创业Web3,畅谈每周三!

《创业Web3.0》是曼昆律师事务所发起的中国Web3.0创业者访谈节目,每周三晚,我们邀请行业大咖、一线机构、知名创业者做客直播间,通过正向发声、理性讨论、经验分享,助力中国 Web3.0 行业的合规与健康发展。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Zeuspace量化基金创始人、英国交易所CBCX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Dr.Andy Cheung,将围绕他从量化基金到链上资产管理的职业转变,与曼昆律所牛小静律师展开深度对话。

(音频转录文字记录经过ai处理,可能存在遗漏与错误。)

欢迎本期嘉宾,请和大家自我介绍!

牛小静: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经济学博士后Dr.Andy Cheung。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获牛津博士后学位,曾任英国老牌交易所CBCX合伙人,现为Zeuspace联合创始人。今晚我们聊聊他从量化基金到链上资产管理的职业转变,看看他如何从经济学家转型为Web3.0 投资人。下面请Andy做个简单自我介绍。

Andy:大家好,我是Andy。本科到博士后深耕计量经济学量化方向,博士主攻 “交易成本理论”,为创业打下基础。硕士在牛津读双硕士,其中人工智能方向让我对 “AI+金融” 兴趣浓厚。学术结束后,我在伦敦金融城的投行和对冲基金工作近8年,2018年到香港,短暂任职投行后全职创业。

与Crypto的缘分始于2016年:UCL学术会议上,帝国理工的合伙人(现搭档)推荐了中本聪的比特币论文,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经济学的认知 —— 作为研究交易成本与货币理论的学者,这种冲击让我坚定进入Web3.0领域。目前我运营两家机构:英国的交易所业务和香港的量化交易平台。大致经历就是这样。

Q1:从交易成本层面,Web3.0或区块链是否给传统经济和金融带来了深远影响?

牛小静:Andy刚刚提到,他在求学期间主攻 “交易成本理论”。我特别好奇,您觉得Web3.0或区块链,是否从交易成本层面给传统经济、传统金融带来了巨大改变?

Andy: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 “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展开 —— 从宏观来看,能促进GDP增长;从微观来看,能提高企业现金流、创造更多利润空间。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经济学角度,交易成本都至关重要。

Web3.0的本质,就是要颠覆传统经济模式,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过去也在降低成本,但 Web3.0 更进一步,尤其是在 “制度成本” 层面 —— 无论是法律、合规、政策,还是治理机制的成本,都有望显著降低。不过这个过程会极其漫长,因为它涉及传统与未来的冲突,制度进化需要时间。

回顾历史,现代经济学体系、工业文明,乃至全球一体化,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慢慢演变而来的。Web3.0也需要经历几轮起伏,才能形成成熟的治理框架。现在我们看到,去中心化的制度成本还相当高,它需要一个过程逐步降低。

Q2:区块链对金融和社会的改变过程是否会比互联网革命更复杂、更漫长?

牛小静:过去的互联网(Web 2.0)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改变,不涉及制度、金融、法律等深层变革。您觉得区块链的改变,相比互联网,是不是更复杂、深刻,也更漫长?

Andy:其实Web3.0是互联网的延续。互联网的改变始于技术驱动,从积累到八九十年代爆发,后来形成互联网经济,已然改变了全球治理基础 —— 比如加速了全球贸易与金融的联动。尤其是疫情前,全球贸易、金融的联动都与互联网密不可分。

Web3.0的核心是 “去中心化”,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会对制度建设、经济与货币框架产生大规模颠覆。一旦普及,会形成新的组织形态与分工模式,堪称 “元宇宙级别的变革”。

未来它会与传统经济并行还是替代?这是开放话题。但从历史看,这类变革过渡期通常很长,且没人能预判谁会引领 —— 就像当年没人想到英国推动工业革命,Web3.0的未来充满想象。

Q3:是什么契机让您从传统经济学转向Web3.0?

牛小静:您提到2016年接触Crypto和区块链,2018年来到香港。第一次了解Crypto时是否就萌发了探索的想法?从传统经济学学者转型到 Web3.0,有哪些推动契机?

Andy:UCL学术会议上,我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当时在帝国理工做博士后),相谈甚欢。他问我 “了解Crypto吗”,推荐了中本聪的论文,说 “你研究货币理论,得看看这个”。我当时听过Crypto,但了解不深,仍以传统经济学视角看待。后来在投行工作时,不少华人圈顶尖经济学家都说 “这玩意儿就是郁金香泡沫”。

但我完全不认同。因为读了中本聪的论文后,我发现一个本质问题:无论是凯恩斯主义、弗里德曼的自由经济,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它们的出发点都是 “货币供给”—— 说白了就是 “印多少钱”。而中本聪提出了一个全新视角:“为什么一定要从货币供给端讨论?我们应该从需求端思考 —— 为什么要把货币发行权交给央行?自己管自己的钱最有效”,因为只有自己知道怎么花钱能创造最大价值。这一点深深说服了我,也符合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 —— 分布式决策往往更高效。

2017年我参与了一些ICO项目,虽当时行业混乱,但看到了潜力。2018年我全职进入Crypto领域,选择二级市场是因为我有投行二级交易经验,且合伙人多是AI领域学者,团队做二级更具优势。这就是转型的主要契机。

Q4:从传统量化到Web3.0创业,哪些能力可以被复用?

牛小静:您不仅结合自身兴趣,还基于对行业的判断和未来的价值追求做选择。从传统量化到对冲基金,再到 Crypto,创业过程中,这些经历有相似之处吗?哪些能力在创业中被复用了?

Andy:一开始我认为,“学术研究、投行实践、创业” 可以兼得,三者高度相关:用学术模型支撑投行,用投行资源反哺Crypto研究,再将Crypto新发现转化为学术成果。比如,我在投行看的外汇、黄金与Crypto本质都是 “货币”,投行模型(源于学术数学模型)可用来分析Crypto,而Crypto的新洞察也能用于论文。但规模扩大后发现,决策者必须all in—— 精力根本不够分配。

当企业规模变大,你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风险随之增加,决策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很难兼顾其他。所以我必须做出选择。最终遵从本心,选择创业 —— 因为我觉得自己有企业家精神,敢于承担风险。作为公司负责人,虽然全盘都管,但现在更抓重点。我们的决策主要分两类:一是短期热点,比如现在ICO与Crypto结合很火,要不要做?估值多少?要不要回应公开市场?二是长期战略,比如传统Web 2.0与Web3.0要不要结合?量化交易的新策略要不要上线?

Q5:在黑天鹅频发的市场中,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牛小静:投资领域很多事不可预测。比如过去一些知名量化基金,前十几年收益风光,却可能因一次黑天鹅事件关门。

Andy:抽象来说,我们主要考虑两点:一是 “生存问题”—— 控制底线风险;二是 “增量问题”—— 怎么更好地生存,创造现金流,让收益更均衡,抵御黑天鹅或灰犀牛风险。现在市场环境高度动态、非线性,完全不可预测。

说实话,但凡投行或机构给你做 “预测”,别信 —— 他们大多是拍脑门。真正的判断,还是要靠自己。从数学角度看,超高频交易(微秒级)或许能通过概率提高短期预测精度,但中长期趋势(比如日线级别)预测,我觉得纯瞎扯。经济学本质是社会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人的行为,本身就很难 —— 噪音太多,黑箱太多。这对量化研究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Q6:介绍一下CBCX和Zeuspace?两家公司如何协作?未来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牛小静:您刚才的表述让我觉得,Web3 的变革可能堪比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属于量级极大的变革。回到您的职业生涯,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在的机构 ——Zeuspace和CBCX的概况?以及您在这两家机构中负责的主要方向和工作?

Andy:这两家机构,一家代表 “传统”,一家代表 “未来”,我们正在逐步整合两者。英国的CBCX是老牌流动性提供商,类似大家熟知的富途、盈透,主要为客户提供黄金期货、大宗商品、外汇交易服务。目前我们在英国持有牌照,还在南非、中东拿到了牌照,正转型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

香港的Zeuspace则专注量化交易,做了8年资产管理,客户以家族办公室和机构为主,自营规模占比超过50%。简单说,我们是 “资管 + 交易所” 并行的模式。

从战略角度,我们正在推动两家机构的深度转型与捆绑。香港这边的量化交易,专注纯Crypto领域;CBCX则利用牌照优势,逐步接 Crypto业务。这是我们现阶段必须做的事。CBCX运行了三四年,用户过万,机构占比80%,现在加速转型。未来主要在两方面融合:

一是推出理财产品,结合香港的资管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资管产品。原来不碰零售,现在从高净值人群转向零售,体现交易实力。

二是支持RWA发行,比如欢迎RD或代币化项目在我们交易所发币。中东的能源、南非的黄金,都是很好的RWA标的,我们可以提供发行服务。

目前交易所虽然过去做传统业务,但拿到牌照后,已经在转型Crypto,而且要加快速度。我们的优势是 “帮Web 2.0用户转向Web3.0”,不与传统 Crypto交易所抢市场,而是帮他们转化客户,理论上是共赢。

长远看,参考SQL、Repo、Hidden Road、Robbing Pool等案例,未来拿着Crypto 或许能交易美股、美债,甚至黄金、原油。我们也会打开这个通道,但前提是合规 —— 合规后,大家能用Crypto买卖实物现货或期货,创造更多价值,这其实是 “桥梁” 工作,和 Hidden Road、Repo 很像。

Q7:CBCX的合规成本集中在哪些方面?Zeuspace 的风控机制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CBCX的合规成本主要有几块:一是技术底层,比如交易平台的稳定性、抗黑客攻击能力,要做压力测试,这个搭建过程需要6-9个月;二是高端人才,合规和技术团队的运营维护,确保没有风险漏洞;三是用户排查,对机构和个人做KYC、资金来源审核(source of funds),这些都会增加合规成本。

Zeuspace的风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技术层面,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匹配策略 —— 激进、保守或中性,有的客户愿加杠杆,有的追求保本,需针对性设计;二是资金布局,这是市场差异的关键。

现在量化规模参差不齐,小资金可能做短期套利、高倍杠杆投机,而我们管理资金过亿,共识是 “绝不加杠杆,期货最多1倍”,绝不让客户爆仓。如果客户想 “一天翻几倍”,建议去玩Dex,我们不拿机构或高净值客户的钱赌博。所以,量化的差异不在技术策略,而在资金管理和仓位控制。

Q8:Zeuspace 如何向用户展示资产组合?

Andy:全流程量化自动交易,用AI自动发报告、发净值。用户若想查看基金账户,可参加闭门会议,开放实盘账户展示交易机制,还有第三方审计的业绩追踪(track record),沿用传统基金模式。

我们定期和用户沟通:每月末讨论策略,每周一晚可交流。因用户以家族办公室为主,不做散户,私募基金相对封闭。不过未来,交易所会开放零售理财产品,技术由Zeuspace提供,实现两家整合。

牛小静:听起来是 “左手AI,右手Crypto”。

Andy:对,团队都是AI背景,能让机器做的绝不靠人。Web3文化里,效率优先,人该多体验生活 ——AI除了给不了情绪价值,其他都比人强,这是实践验证过的。

Q9:如何保证 Crypto 钱包或资金的安全?

Andy:主要用中心化交易所(CEX),资金量大不敢冒风险。Dex的托管风险、钱包漏洞太多,用户安全意识也不足,目前仅慢慢转化客户(多为传统机构和高净值人群,对链上操作不熟悉)。

我们能做的是 “提醒、预防、教育”,但平台难控聚合器、钱包本身的漏洞,出问题会很麻烦。散户在链上操作图刺激即可,99%散户会亏钱,靠此赚大钱本质是赌博,少数盈利多为运气。

Q10:(观众提问)普通人如何参与 Web3.0?RWA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Andy:普通人可从主流媒体(如曼昆)的Web3.0报告入手,广泛了解后找方向深入,我们也是这么起步的。

RWA太早期,刚过 “概念探索期”,处于 “基础设施建设期”—— 确权协议、合规框架等还在搭建,尤其新兴市场缺乏标准,仍在摸索。

Q11:谈谈拿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payfile(支付文件)方面探索的进展和挑战?

Andy:香港这边拿离岸牌和MOS牌,交易所牌照更多,比如英国FCA牌照,正升级到银行级(750 牌照)。

核心是两点:一是合规是必须的,高监管地区(伦敦、纽约、香港)不拿牌难获客户,这是长期主义的基础;二是合规后开发增量市场,比如南非、中东 —— 这些地区曾是英国殖民地,华人多,合规友好,适合做增量。简单说:严格地区打基础、做品牌;友好地区做增量。最怕在存量地区(如香港)盲目激进。

Payfi是后期规划。如果合规允许用稳定币交易黄金、外汇(像现在用Crypto买美股),出金入金需求会大增,稳定币需求扩大,这时 Payfi 业务才有基础。现在境外用户渐接受 “用Crypto买传统资产”,这是大趋势,但合规仍不成熟,很多国家在探索,法律合规是关键,普及后我们会推进。

Q12:构建稳定稳健的资产系统,最难的是什么?

Andy:哪部分都难,因为市场是动态的,不能线性思考。比如,有市场的时候没监管、缺技术;有监管的时候没市场。每个周期都有短板。

2017-2018年,市场很火但没监管,乱得一塌煳涂;2020-2021年,用户认知提升、技术进步,但监管一来,很多机构倒了;现在监管普及、用户认知高了,市场流动性又差了。永远有短板,关键是在动态中平衡,这很难。

Q13:对传统 Web 2.0 的客户,会做 Web3.0的用户教育或推荐吗?

Andy:用户教育我们做不了,这得靠用户自己领悟。而且社会分工要清晰 —— 这种工作应该由曼昆这样的律所或媒体来做,我们不合适。我们更多是帮客户识别风险,联合靠谱机构(比如曼昆),让客户知道我们是靠谱的平台。信不信,先过曼昆这关,这是肯定的。

Q14:创业很难,您后悔过吗?谈谈创业对人的成长?

Andy:不后悔。这个行业淘汰率太高,能活下来靠的是 “不忘初心,坚持长期主义”—— 低调做事,不爱宣传。10年前聊 Crypto 被当传销,8年前仍无人信,但只要方向对,坚持就有意义。失败也没关系,没这心态别创业。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才没白活。

我们团队很多人是藤校PhD,但创业后发现,学历光环没用。创业最核心的是让人认清自己:打碎自尊心,学会谦卑、诚信,“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别把平台优势当个人能力(比如投行的光环),创业得踏实肯干,更要持续学习 —— 年轻人在链上创新比我们快,不跟进就会落后。

Q15:最后,分享一个人生洞察!

Andy:坚持第一性原理,信数学和物理,别迷信经济学 ——95% 的经济学模型基于站不住脚的假设,人的行为难预测,模型很容易失效。最后,对我们的交易所和基金感兴趣,欢迎来香港、伦敦交流,共探机会。

牛小静:感谢Andy的分享,我们下周三再见!

创业不易,但你的故事一定很酷!

欢迎加入曼昆“创业Web3栏目”,一起为中国Web3注入真实而鲜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