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概要
重要事件
1. 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開工(7月19日)
- 國務院總理李強出席儀式。雅下工程形成的基建投資刺激預期及更早發佈的“反內卷”政策形成的價格上漲預期,在本周形成了A股行情,債市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跌。
經濟基本面
1. 工業企業利潤(1-6月):
-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8%。
- 裝備製造業營收、利潤快速增長,支撐作用突出,採礦相關行業下降明顯。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在1-4月均為正,5月和6月變為負值,但6月相比5月份降幅收窄,可能預示利潤邊際改善。
2. 美聯儲動向:
- 特朗普“罕見登門”美聯儲大樓,引發市場對美聯儲獨立性的擔憂。
- 美聯儲7月議息會議在即,市場對年內降息路徑分歧大。
大類資產策略
1.利率債市場分析
表現:上周利率債市場全面回檔,長端利率顯著承壓。
- 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66% 升至1.73%,單周上行7bp,突破4月震盪區間上沿,曲線呈“熊陡”特徵。
回檔源於三重共振:
- 反內卷政策推升商品市場價格,進而引發通脹預期 + 股債蹺蹺板效應加劇風險偏好壓制 + 疊加資金面波動。
- 本質為政策敘事主導的情緒超調,後續或因基本面疲軟尤其是需求側預期不足觸發行情修復。
下周關注要點:
- 持續關注資金面波動、權益市場表現、消息面震盪。
- “反內卷”政策預期持續發酵,但其對通脹和生產的影響仍待觀察。
- 央行呵護態度持續,維持資金面平衡,疊加保險機構三季度下調預定利率、債市性價比提升下近期保險和銀行等配置資金持續進場,收益率進一步上行空間或受限。
- 權益市場與債市聯動:
若股市持續上漲,可能對債市流動性形成較大干擾。
若股市漲勢放緩,可能為債市帶來轉機與修復空間。
2. 信用債市場分析
境內信用債:
- 本周收益率走勢呈現調整態勢。受反內卷、供給側改革及雅江水電開發影響,股市和商品情緒較好,風險偏好上升壓制債市情緒,債基有一定贖回。
- 一級市場:發行利率基本在估值及略高估值,但總體成交活躍度明顯下降。
境外信用債:
- 南向通擴容後機構資金逐步進場,強擔保發行中資境外債本周受關注較高,AAA擔保發行的標以票面利率多倍超發。但受監管影響,364發行本周降溫。
- 二級市場:高等級債券關注度增強,但高收益債券整體交投情緒較弱。
3. A股與港股市場分析
A股:
- 上證指數漲1.08%至3,572.61點;
- 驅動因素:央企重組提速、消費刺激政策加碼;
- 日均成交額 1.72-1.93萬億,中樞高於上周的1.46-1.64萬億。
港股:
- 恒指漲1.14%,恒生科技漲2.59%;
- 驅動因素:港股通擴容預期、數位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落地、騰訊混元大模型通過國家備案、半導體設備進口替代突破。
4. 可轉債市場分析
本周轉債價格繼續抬升,估值也略有提升。轉債價格中位數 129.33(上周127.03),YTM中位數-3.95%,均處2015年來極端水準;
目前轉債已彌漫一定亢奮情緒,YTM已無法提供有效保護,但在流動性極度充裕條件下,小微盤股和轉債依然保持較強的上漲慣性。
產品交易計畫:應在保持一定倉位元的情況下,優先止盈價格虛高的標的,並加倉仍具性價比的標的。
5. 商品市場分析
上周回顧:延續政策驅動邏輯,受中美貿易緩和及國內政策托底提振,風險情緒短期修復。
本周預期:宏觀事件密集,市場避險情緒回升,預計板塊表現趨於分化。
海外方面:
- 貿易局勢:美國與印尼、菲律賓、日本等國達成關稅協議,全球貿易緊張預期暫時緩解。
中美將開啟第三輪經貿磋商,但歐盟通過930億歐元對美反制關稅方案,貿易政策仍存不確定性。
- 具體品種:金銀價格沖高回落震盪調整。原油方面,受貿易摩擦潛在抑制需求影響,油價高位震盪,後續仍需關注OPEC+關於9月增產的具體節奏與市場博弈。
國內方面:
- 政策驅動:“反內卷”政策密集落地,推動工業品價格快速修復,期貨市場反彈顯著。
- 黑色系表現:尤為強勢,受益於政策預期強化、成本支撐 (如焦煤) 及倉單稀缺因素共振。
- 風險提示:政策效果持續性仍待觀察。價格大幅波動可能抑制企業生產意願,擾亂供需節奏。
6. 境外資產市場分析
市場特徵:美債表現似乎重回“垃圾交易時段”。
- 長端美債主要圍繞兩條主線波動:一是德法的財政端問題,即預算與赤字;二是圍繞美國自身就業和通脹的資料波動。
不同期限的定價邏輯:
- 10年期美債:更多定價基本面,現在在交易關稅緩和導致經濟基本面主導,關稅緩和利好經濟基本面。
- 30年期美債:更多定價聯儲獨立性和信任危機以及各國超長端利率曲線一致表達的趨勢曲線陡峭化,底層邏輯是預算和赤字的財政問題。預期美債長端會繼續圍繞這兩條主線波動,需繼續耐心等待方向。
綜合來看:資金的風險偏好適度轉好,但“反內卷”政策市場交易已過熱,短期商品、股票市場或有調整風險。而短期的價格糾偏機會也將出現。
本文章內容僅代表團隊投資研究人員的分析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權威觀點,數據不形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文信息也均不形成任何投資意見,僅供讀者參考。
未經金洲資管先書麵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