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算力:Crypto+AI 的第一次结合

01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时,Crypto 世界也在寻找自己的接入路径。最初,Crypto 与 AI 的结合,是从去中心化算力资源聚合切入,即利用区块链协调全球闲置 GPU 和 CPU 资源,撮合供需,降低成本,为贡献者提供透明、公平的激励。

彼时,中心化云服务(如 AWS、GCP)价格昂贵且资源排他,中小开发者和长尾市场对灵活、低门槛的算力需求日益增长,Crypto 的去中心化特性恰好成为突破口。这一阶段的探索特征鲜明:

面向长尾:如 IO.net,聚合分布式 GPU 资源,降低轻量推理与模型微调的门槛。

强调灵活性:如 Gensyn,通过智能合约奖励求解者,激活个人用户闲置 GPU 参与训练。

探索新机制:如 Bittensor 引入模型竞争与子网机制,Render Network 结合 Web2 资源,ChainML 提供去中心化模型训练与推理服务。

结合 DePIN:如去中心化地图网络 Hivermapper、众包摄像头网络 Natix Network,通过区块链协调物理设备,释放边缘硬件效能。

其中最具创新性的案例是Bittensor。它通过开创性的子网结构,将 AI 服务模块化,每个子网拥有独立的矿工与验证者社区。其代币 $TAO 则作为主生态燃料,用户可通过成为矿工、验证者或创建子网来赚取 TAO,再以质押方式换取各子网内部自己创造的 Alpha 代币,参与子网成长并分享TAO的排放收益。简而言之,就是:持有TAO → 支持你看好的子网 → 获得子网的Alpha代币 → Alpha代币升值或兑换回TAO → 获利。

截至 2025 年 4 月 26 日6PM,$TAO 价格为 342.41 美元,市值达到 29.7 亿美元,子网生态活跃,如子网1(情报验证)与近期排放权重最高的子网64(AI模型部署API平台),其他子网可在SubnetAlpha中查询详情。

然而,这一阶段的 Crypto+AI 尝试,也暴露出明显局限:纯算力市场竞争陷入价格战,推理层去中心化性能不足,供需撮合缺乏应用层叙事,Crypto 在 AI 世界中仍停留在底层基础设施角色,未能真正打通到用户体验。

Crypto+AI 的第一次结合,像是在为未来埋下伏笔。真正点燃这片领域的,是随后AI Agent 叙事的兴起——让智能体走上链,让协议本身具备自主学习与交互能力,推动应用形态的根本革新。

AI Agent的兴起:Crypto+AI 走向应用层

02

当去中心化算力市场逐渐稳定,Crypto+AI 的探索也从底层资源迈向了应用层智能体阶段。这一轮转变,以链上 AI Agent 的兴起为标志,重新点燃了市场对 Crypto+AI 结合的期待。

最初,AI 代币仍停留在 Meme 式文化现象阶段。许多早期项目以拟人化、娱乐化形象迅速聚集注意力,凭借社群共鸣和情绪扩散完成冷启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ruth Terminal,一个起初只在链上发帖和生成内容的 AI Bot,在短短三个月内迅速“进化”,学会了创建代币、构建叙事、进行社交传播,并成功吸引 A16Z 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的捐赠,推动了“AI Agent 从Web2接口跃迁为Web3替身”的叙事转变。

随着用户互动需求上升,AI 代币开始具备初步交互能力。推特、Discord 等社交平台上,AI 开始以轻量化代理身份执行内容生成、信息检索等简单任务,从被动展示迈向主动响应。此阶段,一些项目尝试通过 AI 来增强自身交互体验,如支持用户通过问答系统获取项目信息,让 AI Agent 成为链上项目的辅助引擎。

很快,AI Agent 向更具垂直应用场景渗透。链上金融、NFT、数据分析、社交陪伴等领域,催生了大量专精型智能体。用户不再只是围观者,而能直接通过智能体参与链上操作、执行策略、管理资产。例如专注于链上市场情绪与热点追踪的aixbt,通过 X 平台 bot 账号实现自动发推、用户互动、情绪解析和链上动态分析,成为 Crypto+AI 从感性叙事向理性应用过渡的代表。截止25年4月26日11PM,aixbt市值为$3.97M。

真正的拐点,则是Agent 框架和执行协议的出现。

项目方意识到,单点智能体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链上需求,于是Eliza、GAME、Rig、Swarms等模块化框架相继诞生。它们支持人格建模、任务编排和多智能体协作,使链上智能体从孤立个体迈向系统化运行,Crypto+AI 由此从简单应用接口,正式走向了“运行协议”的系统化阶段。

与此同时,Agent 经济开始在链上萌芽。代表性项目如Virtuals、Eliza、ARC,通过AI Launchpad建立起了智能体自主发币、协议协作、社交传播的标准,推动了“AI 原生经济体”的雏形诞生。

以Virtuals Protocol为例,它的核心愿景是让 AI 代理不只是单独执行任务,而是形成模块化协作的商业生态,与人类及其他智能体一起,共同创造、协作、交易。

Virtuals Protocol 建立在三大技术支柱之上,其中GAME作为模块化的代理框架建立基础,Tokenization Platform 负责为代理的token发行打好经济框架。

Agent Commerce Protocol (ACP) 开创性提出的链上协议标准,规范了 AI 代理之间的合约、交易和声誉积累过程,确保自治、可验证和模块化协作。

Tokenization Platform 为 Agent Token 和 Business Token 的发行提供机制,内置激励对齐(Incentive Alignment)、流动性支持(Liquidity Bootstrapping)和公平启动(Fair Launch)原则。

GAME Framework 一个模块化决策引擎,基于基础大模型,根据上下文、目标、个性和可用工具,生成智能的自主行为。

而其中最核心的创新,是Agent Commerce Protocol(ACP):ACP 让智能体能够自主交互、协作、交易,模拟出类似人类企业生态的经济体。Virtuals 团队曾以“柠檬水摊”实验,展示了五个智能体(创业策划、供应、法律、市场营销、评估)在 ACP 协议下分工协作、链上完成业务流转的雏形。

目前,Virtuals 基于 ACP 正在孵化两大智能体集群(Clusters):

第一个是自主媒体社群 - Autonomous Media House (AMH)。是由 AI 运营的内容制作机构,支持策略制定与资产生成(图像、视频、音频、Meme)。

第二个是自主对冲基金Autonomous Hedge Fund(AHF),由 AI 驱动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系统,涵盖数据采集、用户接洽、交易策略制定与收益执行。

工作流中的各个AI Agent 各司其职

另一边,Eliza也在不断深化框架能力。通过ElizaOS V2,Eliza重构了原有插件系统,引入模块化任务编排与多智能体协作,同时推出AUTOFUN平台,降低了 AI Token 创建门槛。不过从官网数据来看,AUTOFUN 平台仍以小规模发行为主,大部分代币市值在数千至数万美元区间,尚未形成爆发性财富效应。当前官方扶持的明星项目 $ai16z 和 $degenai,市值分别为 2530 万美元与 490 万美元。

Virtuals 和 Eliza 的崛起,标志着 Crypto+AI 正从单纯资源撮合走向链上经济系统构建,从单点功能走向原生金融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迈向协作与标准化:

MCP及其带来的新方向

03

但随着早期热潮的退去和meme热潮的涌现,Crypto+AI 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洗牌。根据CoinMarketCap 数据,目前 AI Agent 市场总市值约为 47 亿美元,相比 2024 年底接近 200 亿美元的峰值已有大幅回落。伴随市场降温,曾经动辄在 Launchpad 上获得上亿美元估值的普通 Agent 项目,如今已难以为继。以 Virtuals 为例,在高峰时期,每日能诞生 150-200 个新智能体,而到了 2025 年,平台上新代理的创建量锐减至每天仅 1-2 个,且Dune 数据也显示,自 2025 年初以来,整体新增量已趋近停滞。

这一转变标志着市场心态的变化——从追逐叙事回归到追求真正的产品市场契合度(PMF)。在这样的背景下,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作为一个为 AI 应用而生的开放标准协议,成为了最契合当下需求的新催化剂。

MCP是一个为 AI 应用设计的开放标准协议,用来统一 LLM(大型语言模型)与外部数据、工具之间的通讯方式。通过 MCP,任意 LLM(如 Claude、ChatGPT、Llama)都可以统一、安全地访问外部数据源和工具,不再需要复杂、重复的自定义集成开发。一句话理解就是MCP 就像 AI 应用世界的 USB-C:标准化、即插即用、灵活强大。

围绕 MCP 的应用生态也在快速萌芽。比如,Solana 生态中的DARK项目,依托可信执行环境(TEE)为 MCP 应用提供安全、可扩展的算力支持,目前其代币 $DARK 市值已达 2700 万美元;在 BNB 链上,SKYAI项目则通过扩展 MCP 协议,聚合多链数据访问和 Agent 部署,搭建起了 Web3 中 AI 应用的统一数据层,其代币 $SKYAI 市值亦突破4400 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MCP 为未来的 Crypto+AI 打开了全新的方向:

多智能体协作:通过 MCP,智能体可以按职能分工协作,组合完成链上数据分析、市场预测、风控管理等复杂任务,提升整体效率与可靠性。

链上交易自动化:MCP 串联各类交易与风控 Agent,解决传统 Web3 中滑点、交易磨损、MEV 等问题,实现更安全、高效的链上资产管理。

信息金融(InfoFi)兴起:基于 MCP,智能体不仅执行操作,还能根据用户画像智能规划收益路径,推动从资金流到信息流的新金融模式。

小结:智能体经济的漫长演进

04

回顾过去,Crypto+AI 的演进,是一条不断深化功能与提升实用性的漫长道路。

从最初的娱乐对话代理,如 GOAT、ACT、Zerebro,用轻量化的交互构建起社交身份;到逐步出现的 Alpha 分析与工具型代理,如 aixbt、Cookie.fun、terminal_of_fun,赋予链上经济更敏锐的市场感知;再到 Griffain、Neur、Hey Anon 等 DeFAI 智能体,将自然语言直接封装成链上金融操作,让复杂的 DeFi 世界变得一键可用。

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清晰递进的脉络:娱乐对话代理 ➔ 工具对话代理 ➔ 交易执行代理 ➔ DeFAI 抽象层 ➔ 群体智能与多代理协作。每一次跃迁,都在拉近 AI Agent 与真实世界需求之间的距离。

正因如此,AI Agent 的未来不再是简单的叙事推动,而必须建立在真实 Utility的基础之上。这条路将比过去任何一次叙事周期都更漫长,但也因为有了持续积累的实用性支撑,它所能打开的上限,远远超出想象。

参考文献:

  • MCP介绍:https://x.com/Drmelseidy/status/1912535763209666730

  • Crypto AI 下半场:Launchpad War,代币经济学转向生态,MCP 异军突起: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5122.html

  • Bittensor:https://bittensor.com/

  • Virtuals doc:https://whitepaper.virtuals.io/about-virtuals/agent-commerce-protocol/technical-deep-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