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肖凡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Eurybia首席科学家

迷雾中探索新世界:Web3概念的社会建构

比特币:新世界的雏形

2008年至2009年,比特币作为一种互联网原生货币诞生,为一系列未来技术革新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语境中,比特币是对传统金融寡头体系的反抗,试图描绘一个人人平等的乌托邦社会。它所秉持的去中心化理念,深刻反映了密码朋克(Cypherpunk)文化的核心精神,即通过加密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并赋予个体经济自主权。然而,最初这些理念主要在少数技术精英的小圈子里传播。

中本聪「退隐」变精神领袖

2011年,这个领域发生了标志性事件──比特币白皮书的作者中本聪从网络上彻底消失。这位本就匿名的创始人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神秘的英雄,成为超越具体个人的、自由与去中心化精神的象征。中本聪的「隐退」不仅让比特币的理念显得更加纯粹,还使得他本人成为近乎宗教领袖般的存在。

加密货币:风口、泡沫与污名

自2010年比特币价值逐渐被市场发现以来,一系列构建于相同技术框架上的其他加密货币相继诞生,如2011年推出的莱特币(Litecoin)。不过,加密货币早期应用场景颇为尴尬,它们常用于非法交易支付,例如在暗网市场中流通,似乎代表了一个「灰色地带」。

名词背后站着利益团体

随着时间推移,加密货币与市场泡沫的联系愈加紧密。2015年,以太坊(Ethereum)系统上线,大大降低了创造加密货币的成本,同时也催生了一个充满投机的泡沫市场。2018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崩盘。2021年,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非同质化代币(NFT)浪潮席卷市场,再次掀起了投资狂潮,却在2022年又一次崩盘。随着全球监管机构的关注与介入,加密货币面对日益严峻的合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其市场污名化。

区块链的诞生与意义的重构

许多人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几乎同时出现,甚至更早,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Google Trends数据,Blockchain这个词直到2012年至2013年间才开始被用于描述比特币背后的分布式系统技术【图】。这一名词后来在内地翻译为「区块链」。区块链这个词的出现作为一种符号建构策略,赋予了一个技术堆栈以新的象征意义。从此,技术被从市场投机的标签中剥离出来,塑造了一个中立性和普适性的形象:「信任机器」。技术公司们从而出师有名地在金融、供应链、医疗、政府数据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中推动市场。当然,市场是否真正采纳了这一技术,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迷雾中探索新世界:Web3概念的社会建构

元宇宙与Web3:行业的自我救赎

加密货币行业对于自身的被污名化也并非不自知。行业早就开始尝试用新的术语为自己重新寻找定位。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名词:元宇宙和Web3,都是旧词新用的代表。

元宇宙的概念来源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是指与现实世界平行、一个拥有娱乐和经济体系的虚拟世界。加密货币行业借用这个概念表达在互联网世界里重造经济系统的愿景。好景不长,传统科技行业也迅速发现了这个词的魅力。当Facebook改名为Meta时,元宇宙的叙事被彻底改写,变成了一个与VR、AR紧密相关的数字世界愿景。这一过程展示了话语操控背后的角力:科技巨头大败新贵。

当Facebook改名为Meta时,「元宇宙」的叙事被彻底改写,这一过程展示了话语操控背后的角力,是科技巨头大败新贵。

Web3则由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用于表达由加密货币驱动的、有用户主权的互联网理想(也许你也听说过著名的「read, write, own」)。然而,这个概念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直到2021年才被重新发现,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这两个词的身上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和行业的命名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每个词的背后都站立着一个利益群体,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施加影响。

本地市场:政策驱动的创新之路

如今,全世界由加密货币派生出来的名词术语数不胜数,每个国家地区也都有自己更流行的用法。香港政府希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的枢纽、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监管框架打造稳定的市场,以维护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在香港使用最多的词应属Virtual Asset(虚拟资产)、Tokenized Asset(代币化资产)、Real World Asset(真实世界资产)和Web 3.0。它们都有一个共性:试图使用中性的词汇与加密货币的投机、泡沫形象切割开来,希望藉此重塑市场的信任与叙事。

概念创新不一定是技术革新

我在这里无意赘述每个名词背后的微妙区别、利益群体,以及他们的阴谋阳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它们中的一些反映了加密货币行业对合法性的追求,一些表明了技术叙事在传统金融行业中的接纳,还有一些的动机并不完全明了。

结语: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正如我们所见,从比特币到区块链,从加密货币到Web3和代币化资产市场,每一个新概念的诞生背后都有其社会建构的逻辑。概念的创新并不一定是技术的革新,可能只是不同利益群体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吸引用户和资本所进行的话语重塑。概念的更替也并非风险的消弭,它们在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将风险隐藏在新的迷宫里。无论名词如何变化,我们都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性不会变化。

金融市场,无论传统还是新兴,都是暗流涌动的地方──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