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環境分析
國內:價格磨底,需求待振
-CPI:6月同比+0.1%,實現由負轉正,環比下降-0.1%,跌幅較上月收窄,整體表現略超市場預期,或受“618促銷”錯位擾動。
-PPI:同比-3.6%,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環比-0.4%,與前值持平,工業通縮壓力未實質性緩解。
-核心態勢:價格信號延續“磨底+結構分化”,供給端有邊際收縮跡象,但內需動能仍顯不足,政策傳導節奏待觀察。
-政策影響:“反內卷”政策對光伏、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產生積極預期,有望階段性支撐價格,但在總需求復蘇仍顯脆弱的背景下,價格回升的持續性仍具不確定性。
-展望:7月政治局會議有望重申穩增長方向,關注其在財政節奏、內需提振與地產托底等方面的政策部署,或將成為觀察下半年內生動能修復節奏的關鍵視窗。
海外:關稅再起,兌現概率提升
-特朗普在前期關稅豁免即將到期之際,啟動新一輪貿易施壓。
-核心變動:自延長期起,歐盟、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陸續收到關稅通知函,稅率上調至30%–35%,顯著高於此前“解放日”關稅設定。
-政策背景:不同於2018年關稅衝擊初期的“口頭威脅+最後一刻妥協”組合,在當前美國財政赤字激增、美聯儲政策受限背景下,特朗普或更偏向“兌現制衡”。當下關稅政策具備更強的財政功能與選舉屬性,政策兌現概率邊際提升。
投資要點與大類資產策略
1.利率債市場分析
-市場表現:本周利率債市場延續震盪偏弱格局,收益率曲線輕微“熊平”,10年國債收益率小幅上行。
-
原因:一是因為股債蹺蹺板效應顯現,權益市場延續強勢表現,風險偏好上升對債市形成壓制;二是由於地產政策預期升溫,市場博弈潛在增量地產支持政策,影響債券多頭配置情緒。
-
資金面:短端回購利率維持低位;月中稅期臨近,流動性或階段性邊際收緊,對利率債形成一定約束。
-央行操作:或並不急於推出新的寬鬆政策,短期可能主要通過買斷式回購、MLF和OMO等方式來投放流動性,而隨著繳稅和政府債發行,月中資金面波動可能加大。
-機構動態:理財7月規模或環比大幅擴張,下半年增長可能放緩;績優基金久期持續下降;央行買債最早或待8月。
-整體來看:債市目前絕對收益率和利差處於近年低位,10年國債突破1.6%還需央行買債、超預期降息或股市大幅調整推動,短期概率不大,預計維持震盪。
2.信用債市場分析
-6月30日以來收益率明顯下行,帶來一定估值修復收益。信用債利差已較小。後續需要密切跟蹤資金和資產的供求關係,防止供需關係反轉後出現的估值風險。
-境內:資金利率維持在相對低位,資金對票息carry有明顯偏好;無超預期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信用債走勢依然沿著化債大邏輯走,中高收益信用債配置情緒仍強。
-境外:整體市場交投情緒火熱,傳言地方國企新增外債額度申報要求或放鬆,近期新發364天期債未受監管正式干預,企業新增發行意願強烈,預計未來會繼續新增發行。
3.A股與港股市場分析
A股方面
-延續震盪上行,全周成交額7.48萬億元,日均1.5萬億元,較上周放量,市場交投情緒回暖但部分板塊獲利回吐,整體市場情緒仍偏謹慎。
-結構亮點:
-
銀行板塊:息差修復邏輯強化,市場對“存款利率下調”政策兌現反應積極。
-
鋼鐵板塊:“限產”政策催化週期邏輯短期強化。
-
新能源賽道:寧德時代Q2淨利預增42%,刺激創新成長預期,創業板指數周內漲幅領先。
港股方面
-恒生指數周漲0.93%,恒生科技指數漲0.62%。
-板塊表現:前期領漲的科技股和新消費板塊出現明顯調整,資金獲利了結意願較強。
-
電訊(股息率5.4%+)、公用事業等防禦性板塊獲資金關注,體現抗跌屬性。
-
科技股份化:騰訊受AI備案消息提振,獲南向資金持續淨流入vs美團行業競爭加劇承壓。
-
生物醫藥板塊:受醫保降價政策擾動明顯回檔,部分龍頭個股單周跌幅較大。
4.可轉債市場分析
-市場表現:中證轉債指數繼續震盪走高,周內上漲0.76%,再度刷新2015年6月以來新高;市場風險偏好回暖帶動轉債維持強勢格局。代表小市值風格的萬得微盤股指數周漲幅達2.68%,也為轉債提供一定支撐。
-結構方面:
-
“反內卷”成為A股焦點,推動光伏、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股價反彈,關聯金融機構(如銀行對這些行業的壞賬風險降低預期)跟漲。
-
光伏行業:由於產能過剩非常嚴重且行業龍頭都是民企,背後更有地方政府的稅收和就業考量,因此儘管有政策推動,產能出清程度待觀察,企業現金流或需1年以上才可能回正,對應轉債的信用風險未解除。
-估值方面:
-
價格中位數升至125.80,較上周再度抬升,YTM中位數降至-2.92%。顯示價格持續攀升而收益率空間逐漸壓縮。
-
轉股溢價率27.33%、純債溢價率18.78%,均處歷史低位,反映市場仍對“轉股預期”有較強定價偏好。
-流動性方面:交投延續活躍,日成交額683億至769億,中樞與上周相當,A股日成交1.22萬億至1.53萬億形成支撐。整體資金面支撐較為平穩,為轉債維持當前估值水準提供基礎。
-整體來看,當前可轉債市場進入高估值、高波動階段,在政策催化與資金博弈交織之下,個券分化料將加劇,後續需更加關注估值安全邊際與信用風險定價之間的平衡。
5.商品市場分析
-市場表現:整體呈現“政策預期推動+基本面分化”特徵,波動率上升。
-國內方面:反內卷”政策成為國內商品市場的階段性核心線索,政策聚焦鋼鐵、水泥、玻璃、光伏等行業:
-
供給側出清預期帶動週期品情緒反彈,但供需錯配的實質修復仍待後續驗證。
-
城市更新、製造業投資、能源轉型等議題在政策持續發酵下,強化了中游工業品及新材料托底預期,為部分商品提供中期支撐。
-海外方面:特朗普宣佈自8月起對銅徵收50%進口關稅,並考慮擴展至半導體、藥品等關鍵產業品類。導致海外市場圍繞“美銅套利”交易邏輯消退,銅品種跨市場價格結構出現重定價趨勢。
6.美債及匯率市場分析
-本周全球利率債市場的波動主線並非源自美國,而是日本與歐洲的財政擔憂所引發的長端利率上行。
-
日本:7月8日在東京市場早盤交易中,日本超長期國債價格顯著下行,10年與30年期收益率分別上行3.68bp與3.5bp,30年期突破3.0%,主因選舉前的財政刺激承諾,多黨派提出的擴張性政策預期強化了債務發行預期,市場對日本長期財政可持續性重新定價。
-
英國:財政狀況擔憂致股債承壓,財政風險溢價正在從邊緣經濟體向核心發達國家擴散,反映在德債等核心資產利率同步上行。
-美債邏輯:
-
美債收益率上行主因外部擾動而非內生經濟利空,“大而美”財政法案落地後利空已基本被市場消化。日本、歐洲等國仍處於政策不確定性上升階段,美債反而成為利率債中“確定性最強”的配置方向。
-
資金動向:過去一年,投資者基於歐央行降息確定性更強、美國尚未開啟政策寬鬆,傾向優先配置歐債、英債等非美主權資產;但目前,美聯儲政策轉向信號漸強,海外財政擔憂上行,交易重心正重新回歸美債。
本文章內容僅代表團隊投資研究人員的分析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權威觀點,數據不形成任何投資建議,本文信息也均不形成任何投資意見,僅供讀者參考。
未經杭州富湧谷顯山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事先書麵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