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曾听闻WLFI(World Liberty Finance)的财库“广告位”是可以买的 - 具体的方案就是,项目方认购5m-10m的WLFI token额度,然后wlfi的负责人将20%的投资额度购买你的项目代币,另外80%购买BTC和ETH。当时候的我们嗤之以鼻,觉得可笑至极;殊不知当真的有中间人拿着proposal找上门的时候,小丑居然是我自己。

“没有人告诉我们,融资和选举一样,都是需要拜码头的”

就像小孩子对世界懵懂无知,我们在2017年ICO的时候,真的是天真的以为融资就是做好产品、在论坛(bitcointalk)上宣发、做个ico地址发布地址就行。我们当年花最多的时间就是在telegram group和bitcointalk forum上回答社区的各种问题,努力地把产品做出来/落地。后来才知道你需要认识OG(当年的很多OG就是现在所谓的CT)、各种advisor、找机构站台、mm做市商、交易所等等 —— 加入这个阵营的代价就是跟另一方say no。

站队和派系,在这个号称要“重塑世界交易体系”的新世界也是不可免俗的。

有谣传当年假设你首发huobi,那么ok的上市就有得等了;当年假设是三点钟社区一派喊单,那么香港的vc们会集体pass掉;要是你接受了红杉的投资,那么你基本就跟bn labs的投资说bye bye等等诸如此类的老梗

当然我相信这些二选一的事情还是存在的,只是随着行业格局日趋成熟和专业化,派系之争在利益面前逐步被消磨殆尽。毕竟在老大占据大半江山的绝对优势面前,老二/老三/老四只有放下成见,抱团才能吃到残存的流动性溢出。

“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东邪西毒》

心理学有个理论,大概是说人的注意力有限,为了更好的区分,所以会习惯性给人/事/物打标签。扩展到web3,这个标签属性就更加明显,从市值、行业、功能区分、甚至是投资的vc、tge的出处(是否为bn的launchpool/launchpad)等做区分。

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一个支点,希望通过这个支点撬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功能: 信任背书 快速识别该项目的特性和叙事 项目处在的阶段 预期管理

通过一系列的标签管理,让人们可以快速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及其背后的想象空间(预期管理),举个例子,获得bn labs投资的项目,一般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上所”预期;获得“a16z投资的项目,一般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顶级项目。不外乎别的,就是这些标签后面的品牌溢价。大牌之间的cross over大抵也是相似的逻辑。

标签为想象空间起了个头,剩下的就各凭看官们的自由意志和对未来的憧憬

meme的传播逻辑也是类似的,始于倚靠一个所谓的“叙事”或者“IP“,这个icon和出处最好是大众熟知,因为教育成本和认知障碍足够低,比如Elon,cz,总统 ——因为这个标签和名字已经说明了很多事情;因为师出有名,所以更容易进入第一波传播者的视线,经由他们的努力(喊单和推荐)进入二次、三次甚至更多圈层的传播,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

人性如此。当一个人说的时候,你大概不与理睬;当几个人说的时候,你大概会嗤之以鼻;当一群人说的时候,你会开始了解;同样的,当一个人赚钱的时候,你大概会觉得是他运气好;当几个人都赚钱的时候,你可能会去了解一下;当一群人赚钱的时候,大部分就会开始尝试,别忘了,当这些人都是那些所谓的“有影响力”的KOL,高净值人群,并且他们都能振振有词地为他们所赚到的每一分一毫罗列出1,2,3,4,5,并且以不同的文字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观念,直到这些文字触及到看客们的情绪。

”个人在群体中,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冲动,理性则被淹没在集体无意识之中“《乌合之众》

Web3就像是一个梦不落帝国,看客们都在竭力寻找下一个梦开始的地方。站在台阶上的造梦人则远远的看着看客们的账户,竭尽全力、绞尽脑汁地从看客们炙热的眼神中掏出他们兜里的最后一枚钢镚。

不论是链上的繁荣还是新的叙事升级,大家都知道回归价值才是归宿。大概人都是叛逆的,尤其是币圈的人们,总想逆天改命,就如同明知生老病死的规律,却希望自己是天选之子可以免疫这个轮回。于是乎,大家都在经历这个循环:从一开始的怀疑不解,到小额测试后的兴奋。再兴冲冲的跑步入场,到最后一地鸡毛。之后又再看到类似的盘子....

我们所能看到的风口,大概都是造梦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幻觉,而财富效应则是那颗红色小药丸。

“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我们分分合合,总是走不出这个圈。” 《春光乍泄》

作者twitter:https://x.com/agint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