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二级市场的身份限制逐渐收紧,孵化型投资又门槛高、周期长,一种更灵活、更“可配置”的投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关注:结构化产品。
实际上,结构化投资并不是Web3才有的新话题,它是传统金融的“老玩法”。
在传统市场上,投行常常会将一揽子资产打包,再进行分层处理:风险高的一层,比如“权益类”或“次级债券”,留给愿意博收益的投资者;风险低的一层,则通过优先还款、保本机制等手段保护本金,吸引更稳健的配置资金。
如今这个逻辑,被搬进了Web3。
什么是Web3的结构化投资?
结构化产品的本质,是将一种“收益权”打碎,再重新拼装成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组合。
在传统金融中,这种做法广泛存在于ABS、CDO、收益凭证、雪球票据等产品中。到了Web3,这一思路并没有被丢弃,反而因为智能合约和Token机制的灵活性,变得更具可编程性和组合效率。
当前Web3市场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几类结构化产品,每类都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拆解思路:
固定收益产品
这是最常见的一类结构化产品。Web3项目方或平台将部分未来的收益权,比如Staking收益、DeFi利率、协议费分成等,进行打包,并以“固定年化收益”的形式售卖,吸引稳健型资金入场。
最典型的例子,大约就是各大交易平台推出的稳定币理财、收益凭证类产品。以Binance、OKX、Bitget为代表的平台,大多提供「定期+年化」的产品结构。资产锁仓30天或90天,年化收益通常在5%-15%之间,币种主要为USDT、ETH、BTC等主流资产。一些平台还会给出“保本”字样,降低用户的风险感知。
另外,一些DeFi平台,比如Pendle Finance,会将DeFi收益权进行Token化拆分,形成了“YT(Yield Token)+PT(Principal Token)”的结构。用户可以选择只购买PT,锁定未来收益,但不承担收益波动的风险;也可以选择YT,押注未来利率上涨。本质上,这就是把“收益权”和“本金权”分层处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
可转债/收益凭证类产品
这类产品更多出现在一级投资或项目合作中。它本质上是一种“债权先行 + Token择机转换”的路径:前期以固定收益稳定回报投资人,后期再根据条件触发,折价换取项目Token,兼顾保守与博弈。
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通常通过签署SAFT(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Tokens)或Token Warrant等协议,获得未来购买项目Token的权利。这些协议通常设定了特定的节点或条件,如项目上线、达到某个发展阶段或特定时间点。
与此同时,为增强吸引力和保障下行风险,协议还会引入固定收益条款,比如在Token尚未上线的期间,项目方按季度或半年向投资人支付固定利息,形式为稳定币或其他资产。这一部分回报的存在,使得投资者在等待项目推进期间也能锁定基础收益,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
例如,Web3项目Astar Network在早期融资阶段,就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化融资方式。投资人先以债权形式进入,享有固定收益;待项目上线且市值达到预定水平后,投资人可选择将本金及未兑付利息按预定折扣比例转换为项目Token。
风险分层基金
这是所有Web3结构化产品中,最具“金融工程味道”的类型。
这类产品通常会将一篮子资产打包,再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最常见的就是 Junior(劣后)与 Senior(优先)两层结构:Junior层承担主要风险,收益更高;而Senior层则在项目产生收益时优先分润,在亏损时优先保护本金。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过去传统金融里的CDO(担保债务凭证)?没错,它就是这种经典逻辑的链上重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Web3项目,比如Element Finance。该项目曾在2021年红极一时,通过将收益权与本金分离,构建出“固定收益 + 高风险博弈”的双层结构。在后续迭代中,它进一步引入了风险分层池,用户可选择进入固定利率池(Principal)或收益博弈池(Yield),实质上对应了Senior与Junior的风险分层思路。
这种结构的核心优势,在于用明确的风险—收益匹配机制,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而对于平台而言,也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池子的吸引力。
但它的弱点也同样明显。一旦市场波动剧烈、主池资产亏损严重,Junior Tranche作为“第一道风险缓冲”会迅速缩水,甚至被完全清零。而Senior Tranche虽然有优先权,但若整个池子清偿能力崩塌,优先权也无法兑现。
再加上Web3资金“来得快、走得更快”,在恐慌情绪扩散时,往往会造成“信任折价 + 资金挤兑”双击效应,最终形成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结构性踩踏”。
平台型结构产品
近一年,结构化投资开始从协议级的“点对点资产打包”,逐步走向平台化、产品化路径。尤其是在交易所、钱包、或第三方投资平台的推动下,结构化产品不再只是协议原生的“收益分拆”,而是由平台主导完成“设计—包装—销售”的闭环。
比如,Ribbon会通过组合期权的自动化策略(如自动卖出Covered Call),将波动性收益打包成结构化理财产品,供用户申购;Bitget Earn推出的“本金保障+浮动收益”产品,则将基础稳定币理财与高风险资产收益挂钩,形成可选等级式结构;
这类产品面向的,通常是“无复杂策略能力”但又希望获取结构化收益的用户,通过平台的设计降低了其参与门槛。
以上这些结构并非互斥,有些产品甚至会跨多种结构,比如“收益凭证包裹风险分层”,或者“Token化债券再切Tranche”。
但结构化,绝不是一个“所有人都适合”的入口。
表面上看,它降低了参与门槛、提升了收益灵活度;但在拆开每一层的结构之后,你会发现,它对投资者的要求,比想象的更高。
法律边界与合规挑战
不管是DeFi协议打包的Token组合,还是交易所定制的年化凭证,只要想参与,你都会面临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合不合规?
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不是“合格投资人”?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很多结构化产品本身就是“只卖给合格投资人”。Web3只是把协议搬上链,规则其实并没有变。
以香港为例,SFC规定:大多数虚拟资产衍生品(如期货、杠杆代币、结构化收益协议等)被视为复杂产品,只能面向专业投资者,不得向散户公开推广。美国SEC也一样,绝大多数涉及未来Token权益、收益拆分、优先分润的结构产品,都属于Reg D限定范围,只允许合格投资人参与。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个人用户,还打算“匿名钱包+桥USDT+链上参与”,那可能早就踩线了。即使你看起来只是“买了个理财产品”,在监管眼里,也可能是未经授权参与集体投资计划(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
钱怎么进?钱怎么出?
在“年化10%”“保本结构”这些营销话术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现实、也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钱是怎么进去的?又能不能合法出来?
对中国大陆投资者来说,这一问题尤为敏感。哪怕只是向境外平台转一笔USDT,从法理上看就可能触及外汇监管红线。更别说,大陆本身明确禁止以虚拟货币为对象的金融活动——参与本身就存在潜在合规风险。
而在出金端,情况也同样复杂。当你未来获得Token、收益凭证或其他结构化产品回报时,多数情况下要通过“稳定币转账+OTC出金”实现法币变现。但一旦路径涉及匿名账户、境外灰色平台,不仅存在银行冻结风险,还可能被视为“非法资金流转”或“逃避税务申报”行为,被监管部门纳入重点监控对象。
简单说,这类产品哪怕看起来再“稳”,但如果你的资金路径本身“不稳”,整条投资链条就已经埋下了合规隐患。
你知道你买的,到底是什么吗?
结构化产品的复杂性,在于它看起来像理财,实则是一种协议逻辑的合约组合。你以为你买的是“锁30天,赚10%”,但其实可能是:
-
锁定期内的收益来自项目未来还没上线的Token;
-
保本承诺是平台兜底,兜底资产却是另一个流动性极差的DeFi策略;
-
或者你的投资份额是“Junior Tranche”,风险第一时间砸在你头上。
这些设计可能没人在销售页面说清楚。但如果你作为投资人,不理解协议底层机制,未来踩雷了,监管并不会因为你“没看懂”就放你一马。反而,如果你是高净值投资者,参与金额较大,甚至还可能被认定为具备“专业判断力”,责任更重。
平台有没有资格卖这个给你?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略的:你参与的平台,真的有资格卖结构化产品吗?
以Bitget Earn为例,它在立陶宛、新西兰等地拥有VASP牌照,可以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理财产品。而一些小平台、钱包,甚至没有注册实体,只通过网页或Telegram直接向全球用户发售“收益凭证”或“Token保本包”。
这类平台不但可能构成非法销售金融产品行为,而且一旦项目或资产池出现问题,你连最基本的法律追责路径都找不到——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有法律主体的发行人。
说到底,结构化投资不是一场“信息战”,而是一场“认知战”。
产品结构可以复杂,但你的身份不能含糊;协议逻辑可以抽象,但你的资金路径必须清晰。
只有当“人—钱—平台—路径”四个环节都能合规打通,你才真正具备了参与结构化产品的能力。
如何合规参与结构化投资?
结构化产品看起来“包了一层又一层”,但真正决定你能否参与的,并不是收益率设计得多花哨,而是身份、路径和平台这三件事。
从实操角度出发,Portal Labs建议投资者至少明确以下三点:
别用“个人”去承接所有合规风险
很多投资者习惯用“个人钱包+OTC进场”的方式参与结构化产品,但问题在于,一旦出现争议或合规审查,最先暴露的就是你自己。身份模糊,是风险的第一根导火索。
如果你是高净值用户,更推荐在投资前设立相对清晰的身份结构,比如:
-
境外SPV(如开曼、BVI):用于参与Token类产品,管理Token分发与收益回收;
-
香港家族办公室架构:便于搭配交易账户、做法币结算;
-
新加坡豁免基金:适用于组合策略管理或长周期配置,有助于税务申报与银行通道合规。
有时候,设一个结构不仅仅是为了税,而是为了让你参与这个市场的时候,有一套清晰的“风险隔离带”。
钱从哪来?又要怎么出去?
很多结构化产品之所以“出问题”,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违法,而是因为参与路径不合法,尤其是在涉及跨境参与时。
因此,你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措施:
-
入金时,使用与你身份结构相符的银行账户,避免个人账户频繁大额收款;
-
尽量通过持牌支付机构或家办结构完成换汇与结算,留下完整票据与流水;
-
收益提现前,先厘清这笔钱的“合法性链条”——从哪里来、合不合规、有没有纳税义务,不等到账户被风控时再补解释材料。
平台靠不靠谱,看它在哪“注册”
很多平台会挂着“我们是全球领先的结构化资产平台”,但其实连主体注册地都查不到,更别提合规披露。
你要做的,不是被广告词吸引,而是搞清楚几个底层问题:
-
它有没有金融产品销售资质?比如VASP、基金销售、投资顾问、集体投资牌照等;
-
它有没有披露协议底层资产?“保本”的背后是不是另一个无流动性合约池?
-
它有没有给出清晰的争议解决机制?包括合约仲裁、用户维权路径、法律实体信息等。
毕竟,当产品设计得越复杂、收益叙事越“优雅”,你越要问一句:这个东西,真的能被允许卖给我吗?
最后,结构化投资也并非适合所有高净值投资者。
表面上看,它提供了更多“可配置性”——你可以只做本金、也可以博浮动;可以选择固定利率,也可以拿收益凭证换未来Token。但这种“灵活”,背后依赖的,是对风险机制的理解力、对资金路径的设计能力、对法律责任的前置意识。
如果你习惯的是“投完等涨”,希望尽快退出、降低参与复杂度,那结构化产品可能并不是理想入口。因为它看起来结构清晰,实则每一层都有隐藏的规则和杠杆,你必须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才能在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全线被动。
但如果你本身具备一定的财务结构配置能力,有稳定的身份结构与入金通道,也愿意花时间理解产品背后的逻辑,那么结构化投资确实可以成为你参与Web3的一个“可控入口”。它不依赖周期情绪,不强求技术共识,更多是在机制上为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风险/收益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