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还是那个追求金融自由的工具,还是正在悄然被它曾试图颠覆的系统所吸收?为了探讨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我最近与 Sky Ventures Labs 创始人 Sky Wee 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他不仅是早期投资人,也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普及的重要意见领袖。Sky Wee 最初因在游戏和电竞领域的活跃而走红东南亚,并积累了大量粉丝,如今他为多个全球 Web3 项目提供战略咨询,同时也曾入选《福布斯》30 Under 30 榜单。
多年来,比特币一直是反叛的象征——一个去中心化的回应,面对央行、通胀货币以及越权政府的挑战。但当 BlackRock、Fidelity 和各国主权财富基金纷纷入场,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甚至颇具争议的问题:比特币还是“人民的货币”吗?还是已经逐渐成为华尔街的资产?Sky Wee 是比特币的长期支持者,也是坚定的去中心化理想主义者。我们的对话揭示了比特币身份演变中的希望与现实。尽管有人可能不同意 Sky Wee 的观点,但关于这个行业终极命题的讨论,注定是持久且发人深省的。尤其在经历了新一轮熊市和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之后,这个议题只会更加值得关注。
比特币的机构验证,还是“渗透”?
“比特币本就是为了对抗传统金融系统而生的对冲工具,”Sky Wee 说,“而现在,这个系统本身开始承认它的价值。” 这是一个合理的观点。ETF 和企业金库的加入并不一定否定比特币的初衷——反而是种强化。但站在现实主义者的角度,我们也不能忽视语境和权力的变化。比特币在代码上依然是无需许可的,但它的持有格局却正越来越像传统资产。Sky Wee 补充道:“比特币不在乎谁拥有它。只要人民还在持有,它就是人民的货币。” 话虽如此,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如果普通用户更倾向于便利而非主权,比如选择托管型 ETF 而非自我托管,那即使协议本身仍去中心化,围绕它的权力结构也会变得中心化。
零售用户在比特币未来中的角色
当被问及关于 DeFi 极客们对“机构入场会集中比特币供应”的担忧时,Sky Wee 承认了这种担心,但换了个视角看问题:“真正的风险不是机构在买,而是普通人不买。” 这个观点颇具挑衅性。毕竟,比特币的总量仍然是2100万枚,无论多么强大的实体也无法更改其货币政策。但归根结底,持有权很重要。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资产,即使协议不变,其叙事、市场和未来可能都会被重塑。
那么这一切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机构大量买入比特币,说明它具备长期价值,”Sky Wee 表示,“它带来了公信力、更便捷的入场渠道,以及更稳固的价格底线。但个人用户依然有优势——他们可以不经任何人允许就实现自我托管。” 这确实是个吸引人的愿景:华尔街可以修路,但方向盘还掌握在零售投资者手中——只要他们愿意。然而,历史早已多次证明:早期用户被市场价格赶走,而由机构搭建的基础设施最终也可能加剧机构的垄断。可访问性的承诺,也可能沦为包容性的幻象。
Sky Wee 的观点很清晰:机构入场或许会带来变革,但不意味着比特币背离了初衷。他肯定了流动性与合法性的注入,同时强调:“比特币仍然无需许可。它不在乎谁持有。真正的关键在于散户是否还在持续积累,还是把主导权拱手让给了大机构。只要人民还在持有,它就仍然是人民的货币。”
我并不完全是理想主义者,我确实认为比特币以及其他一系列数字货币作为“数字黄金”具备重要意义。我完全认可它的价值所在。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日益明显的现实:机构采用确实让主流普及变得更容易,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控制权集中到了少数机构手中。
以比特币挖矿为例:曾经普通人在家用电脑就能挖矿,但看看如今的门槛——德州或挪威的大型矿场、高端AI芯片设备的购买需求,这早已成为一场资本与技术门槛极高的游戏,普通人几乎无从参与。而电价的操控,也已经可以间接影响比特币价格。
这个趋势并不新鲜。每一次工业、数字或链上革命,初期都为那些曾被排除在外的人打开了大门——最初是知识,然后是工具,接着是访问权限。但最终,总是走向整合与集中。
对 Sky Wee 来说,比特币是否被华尔街“绑架”,关键不在于它是否服务华尔街,而是“谁更需要谁”。“短期内,是的。我们已经看到比特币随着宏观趋势,如利率和股市周期而波动。但比特币的基本面没变——它的供应仍是固定的,网络仍是去中心化的,而且它全年无休运转,不像传统市场那样受限。长期来看,比特币不需要华尔街。但华尔街需要比特币。传统系统越挣扎,这一点就越清晰:比特币才是终极的‘出口战略’。”
作者:OORT创始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Dr. Max Li
原文刊登于《福布斯》:https://www.forbes.com/sites/digital-assets/2025/04/15/will-bitcoin-serve-main-street-or-wall-street-in-the-future/